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卫生
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210029) 周正猷
当今 灾难之一的艾滋病,造成了人类群体的巨大恐慌。在此恐慌下,明智者已在收敛和规范自己的性行为,而低文化人群还嫖娼、宿奸等,性乱者、同性恋活动参与者,还有越来越多的静 使用毒品的吸毒者,以及使用不洁血液和其制品或其它医源性受染者,还有可怜的儿童受害者,一旦染上、发生艾滋病,是可怕的现代“癌症”,不仅给受害者带来心理紧张、恐惧和 望,也给健康人带来心理恐慌。如何做好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卫生是社会和家庭、医生及病人共同关心的事情。
1 改善患者的社会心理环境
社会对艾滋病的恐怖宣传,使社会舆论对艾滋病及其患者持敌视态度,人们普遍惧怕艾滋病,也就必然惧怕艾滋病人。艾滋病患者不仅受同事、朋友的歧视,也受家庭的歧视,亲人对患者的疏远和隔离,无疑使患者感到孤独、悲观、无望.甚至完全失去生活的信心。所以,艾滋病患者的社会支持非常重要,要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尤其是家庭对患者的理解、关心和爱护 为重要。社会应对艾滋病患者既要有效防止艾滋病的扩散,又要考虑到艾滋病患者的利益,为他们得到有益的社会心理环境作出努力。
2 给予良好的医疗服务
医生对病人有权威性影响,医务人员不慎的语言、歧视的态度,对病情严重性和疗效的悲观评价,对病者不恰当的怜悯等,都会给患者不良的心理暗示。医源性不良影响常易导致病人的心理失衡,从而加速病情的发展和病人的死亡。医生对待艾滋病人应同对待癌症或患其它 症的患者一样,要严格执行医疗保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行事,既不能乱下诊断,也 乱加宣扬,或是渲染病情、传播 治疗和悲观气氛。而应认真进行医学处置,给病人恰当的解释。做好心理工作,鼓励其治疗的信心。
3 鼓励患者通过自身努力做好心理卫生
艾滋病患者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关系到病后的生活质量,并涉及艾滋病传播等方面的问题。
3.1 要正确认识疾病,面对现实,
要让患者具有一定的艾滋病知识,不要怨天尤人,要面对现实。现在全 医学研究重点攻克艾滋病,千千万万医学 在致力于这项工作。基于这些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人类在不久的将来就有可能战胜艾滋病。有了这个信心,就要积极配合治疗,有这样一个强烈的信念.才能正确对待疾病。对预后有侥幸治疗的信心,这对患者恢复心理平衡有积极意义。
3.2 以现实感觉为基础,尽可能对艾滋病恐怖的宣传持否定态度
有许多患者确诊艾滋病是在普查或在验血时,此时身体情况良好,即使是在疾病状态下确诊者也多是并发感染时,如肺炎等。由于抑菌措施及时,从而减轻对患上艾滋病的恐惧心理,现实感觉良好就是对“艾滋病可怕”的否定。
充分利用现代医学技术对艾滋病的并发症进行有效治疗,也是减轻患者恐惧心理的重要方法。艾滋病毒(HIV)主要是破坏淋巴细胞,导致免疫功能下降,使机体易患感染。若及时采取有效的抗感染措施,消除感染病灶,会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减少恐怖心理。
3.3 激发强烈的生存愿望
作为艾滋病患者对治疗要满怀信心,对生活充满期望。艾滋病患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对治疗丧失信心。许多事实说明,强烈的求生愿望能使人战胜癌症,能使身处 境者创造意想不到的生存奇迹。强烈的求生愿望会变成一种强大的意念力量,能对艾滋病发挥治疗作用或协同治疗作用。强烈的求生愿望是治疗艾滋病,战胜艾滋病 积极的心理基础。
3.4 克服对艾滋病的恐惧
要不断自我暗示和接受他人(医生)暗示,不害怕艾滋病,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要相信心理力量的抗病功能,在病魔面前表现懦弱者必被病魔所噬。要转移自己对疾病的注意力,把注意力完全转移到完成生命的意义方面去,自然会减少对艾滋病的考虑,不致于过分扰乱心理平衡。对艾滋病恐惧心理的升华是一种 积极的心理防御策略。
3.5 克服消极反社会心理,
少数艾滋病患者产生一种报复心理,希望把艾滋病传染给 多的健康者,这在国外时有报道。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态度是人道主义的,是赋予同情、爱护的。艾滋病患者不要只是抱怨自己受到歧视,也要自律自重,为保护多数人的健康尽到自己的责任。要科学地安排生活,与悲观、 望相对应的就是积极寻求生活乐趣,在不妨碍别人、不违害社会的前提下,患者在自己的健康条件和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从自己健康的方式中寻求 的快乐,使心理重新获得平衡,提倡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在公益活动中体验 高尚的情操,会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患病后生活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