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周正猷教授面前的女人看上去文静秀气,来自一个高知家庭,父母都是 大学的知名教授,她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他们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教育女儿,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她从小就是个乖孩子,人见人夸,好苗子, 要好的教育,父母精心地照顾,耐心地教育,她逐渐长大,不仅如花似玉,亭亭玉立,而且知书达理,才华横溢,待人处事 是无可挑剔,亲戚朋友都夸她是个理性很强的才女。
她向周正猷教授叙述了她的往事,在她22岁那年,母亲的同事给她介绍了一位正读研究生的男友,这男孩英俊潇洒、满腹才气、品行端正、正直可靠、德智体样样冒尖,真可谓百里挑一的好男儿。她十分高兴,欣然接受。男孩也早听介绍人说过这个女孩不仅出自书香门第,而且是才女佳人,两人一拍即合,来往甚密,男友也成了她家里的常客。
在男孩心目中,她的家庭是标准的文人之家,从外表到内涵,都可称是 标准化的,全家对己对人都是中国 典型的、 传统的、 文化境界的要求:诚实、勤恳、端庄、举止文雅、谈吐大方,全家处处体现出一种文化的理性的氛围:高尚、典雅、严谨、正统、 脱世俗。
男孩在她面前,男孩在未来的岳父母面前,显得那样腼腆,拘谨,循规蹈矩,他只能唯唯诺诺听着“老师”的教导,小心翼翼地与这位大家闺秀交往着……
终于有一天,男孩无法忍受这种逼人的气氛,对这种生活感到疲倦。他虽然是位研究生,向来严谨惯了,可是在这样的家庭进出他实在感到压抑。想到将来要同这家人生活在一起,要把自己溶在这一家庭之中,他竟不寒而栗。于是,他决定离开了这个家。
得知男孩的决定和理由,女孩只是默默地点头表示同意,虽不忍其离去,但理智使她表现得像无风的海面,孰不知那平静的海面下却掀起无限的波澜,汹涌澎湃。
周正猷教授没有说话,女孩继续说:“两年后,父亲的同事又给我介绍了位男朋友,也就是我现在的丈夫。”
“这位男士他如何?”周正猷教授问。
“他样样都好,英俊洒脱,一表人才。他研究生毕业,是全市 年轻的副教授,专业骨干,又是校长 宠的‘翻译官’,而且政治上也很上进,作风正派。可称才貌德三全,可谓 标准的男人了。”她脸上扬起了一丝神采。
“那么,你们的婚后情况怎样?”
刚有一丝神采的脸立刻暗淡了下来,她说:“我们结婚已两年多,相敬如宾,可是没有任何那种感觉。我厌恶男女之事,每次过性生活都忍受着极大痛苦。我 害怕他提出性生活的要求,只要他下班回来,开门进屋,甚至只要听到他的脚步声朝我走来,我 就会毛骨悚然,一阵厌恶感油然而生,而当他靠近我,想碰我的时候,那种恶心、厌恶,使我立刻想躲开他。”
“如此没有爱的婚姻有何意义?”周教授毫不犹豫地说:“为何不尽早离婚呢?”
她一脸的惊讶,“这么好的男人到哪去找,这么好的丈夫怎么能离婚呢?为什么要离婚?”是啊,每当同事在议论她们的丈夫时,所有人都一致推举她的丈夫是 丈夫,总给她增添一份骄傲。 “他是全校的尖子生,大家公认的好男人啊!我从未想过要跟他离婚,难道还能找到比他 出色的男人吗?”
周正猷教授虽接待过成千上万的咨客,可今天他也纳闷了,3岁孩子都懂得事,可她——一个完全理性化的女人竟会如此。
按佛洛伊德的话来说,一个人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 我(superego)所组成。 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生物人加社会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是现实中的人。人的基础是生物人,但生命价值的体现又是社会人(生命价值指生命的效用价值和道德价值),社会人的死亡(如植物人)既可以为是人的死亡。但是生物人的死亡还会有社会人吗?也不能,先得有生物人才有社会人。所以既有生物人又有社会人才是个完整的人。
用弗洛伊德的人格三层结构来说,就是得先有本我。本我的能量在现实允许的情况下得以发泄。自我能起好闸门作用, 我又能找到让本我的欲望得以满足的机遇和理由,本我, 我与自我在完全协调一致的情况下各得其所,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这就是现实中的正常人,是生物人和社会人协调统一的现实人。
每当本我非常强烈, 我相对软弱,或者 我相对失控,而本我违反现实地得以表达(如强迫症、性变态等), 我于是对本我持久的持批评态度,人格的不协调带来内部的矛盾,于是内战纷纭,人便处于持久的痛苦之中。
倘若 我理性过分强大,本我被压缩、被禁锢、无以表达、无以满足,于是呈现在现实中失去了生物本能的抽象人,她就是这种人的典型。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的永恒主题,它是由性爱和情爱所组成,性爱是性欲满足的产物,性欲是生物的本能,是源于生活的一种需要,是完全生物性的,也是完全可以被压缩和禁锢的,情爱则是理性的一种爱,也是需要建立在性爱基础上的。没有性爱的情爱可以认为是亲情或友谊的升华。只有在性爱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又得到相互共同发展的爱情才是有真正的爱情。可以说没有生物性的性爱, 能有人类的爱情,没有人类情感参与、发展的性爱,也不会是人类爱情的基础。
性欲本能的满足可以增加夫妻之间的感情,感情的增加又使性爱 远离动物而不断升华。而是说,性欲满足虽是人的生物性的需要,其满足,其感受,又极大地影响着人的社会性特征。
她从小就受着性禁锢的传统教育,生理的性欲被压抑而消失,而她又强烈的男婚女嫁的社会意识,哪怕忍受着性的痛苦,也要有个像样的丈夫。有一个德才貌三全的男人做自己的丈夫,那家庭、婚姻,在外人心目中的印象 无缺,她也心满意足地品尝着这无性的美满婚姻给自己带来的幸福。
人究竟该有多少生物性本我,该有多少社会性 我,这是教育或者是社会化程度的问题。一般的规律是文化层次越高,接受理性教育越长的人,理性的 我越强,相反,低文化或文化信息闭塞状态下生物性的本我越强。什么状态 合理呢?没有人做过研究。 重要的还是协调一致,即在社会理性允许的情况下, 多满足人的生物性的基本需要。
除了厌恶丈夫的接近和性接触的痛苦以外,看起来她对婚姻十分满意,倘若她一辈子也不知道性爱和真正爱情的感受,也许她会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因为自己规范地执行了理性原则。可实际上,在那些真正感受过性爱,度过公众认为 标准的爱情生活的人生的女人眼里。她只是理性的牺牲品,可怜虫,她 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女人,她一生也无法品尝一个真正女人的生活。